項目介紹
1、“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陜西段)”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項目名稱:“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陜西段)”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設計單位: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
項目概況:
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的協調下,由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聯合提出的申報行動。目前先開展“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的申報工作,在我國涉及陜西、甘肅、新疆、河南4個。ㄗ灾螀^),陜西省共有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彬縣大佛寺石窟、張騫墓7處申遺點。
2012年7月,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承接了“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陜西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前期工作”的任務。在7~10月份編制了《“絲綢之路”(陜西段)跨國申報世界遺址工作方案》、《“絲綢之路”(陜西段)資料匯總》、《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陜西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前期工作方案及經費預算》等前期方案,10月份開始著手編制了《大明宮遺址管理規劃》、《大雁塔管理規劃》、《小雁塔管理規劃》、《興教寺塔管理規劃》、《彬縣大佛寺石窟管理規劃》、《張騫墓管理規劃》等,并獲得國家文物局評審通過,為陜西各個申遺點在此次絲綢之路申遺中,能成功申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提供了技術保障。
2、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專項規劃——西安片區
項目名稱: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專項規劃——西安片區
設計單位: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
項目概況:
西安片區是陜西省內區位條件最好,城市化水平最高,經濟發展水平最高,交通最為便利的地區;也是大遺址價值等級最高,分布最密集,大遺址利用程度最高,城鄉建設和大遺址保護矛盾最為凸顯的地區。同時也應明確西安片區是陜西省內大遺址考古工作時間最為延續,大遺址研究成果最為高產,保護工程及保護設施建設投入最大,群眾保護基礎最為堅實的地區。
在本規劃中,從各大遺址本體保存現狀、環境保存現狀、保護工作實施情況、展示利用程度、管理機構及措施、研究工作等方面,對西安片區大遺址現狀進行全面歸納和評估。
西安片區是國家文物局確定的全國大遺址保護核心片區之一,是以西安(咸陽)的都城遺址為核心,以咸陽原上的西漢帝陵和渭北的唐代帝陵為主線的規模巨大的文化遺產密集區。本規劃編制可進一步保護西安周邊乃至陜西省內彰顯華夏文明歷史文化的重要大遺址,F規劃已通過國家文物局評審。
3、西藏桑耶寺二期保護維修工程
項目名稱:西藏桑耶寺二期保護維修工程
設計單位: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
項目概況:
西藏桑耶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區扎囊縣雅魯藏布江北岸桑耶鄉的哈布山腳下,這里樹木叢生,河水縈繞,周圍景色優美宜人。該寺創建于吐蕃王朝,是西藏歷史最悠久的著名寺院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整個寺院的布局,是按照佛經中的大千世界的結構布局設計而成,是依照密宗的曼陀羅建造的:烏孜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須彌山,大殿周圍的四大殿表示四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太陽、月亮殿象征宇宙中的日、月兩殿,寺廟圍墻象征世界外圍的鐵圍山;主殿四周又建紅、白、綠、黑四塔,以鎮服一切兇神邪魔,防止天災人禍的發生。圍墻四面各設一座大門,東大門為正門。寺院建成后,蓮花生在這里剃度第一批藏人出家為僧,號稱七覺士。此寺因而成為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寶齊全的佛教寺院。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桑耶寺建筑規模宏大,大小殿塔鱗次櫛比,其中以金碧輝煌的烏孜大殿為主體,代表釋迦牟尼出生、成佛、講法、捏盤的紅、白、綠、黑四塔和代表佛教中四大洲、八小洲的十二座神殿為輔體,組成一個宏大而完整的建筑群,總面積約25000平方米。烏孜大殿是桑耶寺的中心主殿,面積達6000余平方米。大殿正門南側墻邊有石碑一方,據傳說為赤松德贊所立,碑上有古藏文,反映了赤松德贊的興佛的情況。大門門廊上的額仿上,懸有一口唐式掛鐘,鐘上鑄有古藏文,據有關資料記載,此鐘為虔誠的佛教徒赤松德贊的第三妃所獻。
大殿座西朝東,高三層,式樣別致。每層殿堂的空間很高,一般5.5米到6米之間。烏孜大殿的建筑風格十分獨特,大殿底層采用藏式建筑風格,中層采用漢式建筑風格,上層采用印度建筑風格。各層的壁畫和塑像也都按照各自的方式進行繪畫和雕塑。這種融藏、漢、印合壁的建筑格調,在建筑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對桑耶寺烏孜大殿、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等十一處古建筑單體進行了實地勘察和測繪,在此基礎上,依照文物保護的相關法規和傳統藏式建筑的設計原理,結合藏式建筑修繕工藝,對各個建筑殘損部位及病害進行了調查和記錄,編制了《西藏桑耶寺二期保護維修工程》方案設計。2002年編制完成桑耶寺一期保護維修方案,目前工程已實施完畢。2012年編制完成桑耶寺二期保護維修方案,保護工程待開展。
4、韓城黨家村三期保護維修設計
項目名稱:韓城黨家村三期保護維修設計
設計單位: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
項目概況:
韓城黨家村位于陜西省韓城市西莊鎮,居民主要由黨、賈兩大姓組成,外姓僅有幾戶。全村共計320戶人家,1400余人。明正統至景泰年間、明崇禎十六年至清康熙五十年、清乾隆至咸豐年間,分別建了14院、25院、69院,共計108院,修建哨門25處。自立莊名迄今,黨家村已有六百余年的歷史,屬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村落由本村、上寨和新村三部分構成。本村與上寨形成于明、清兩代,新村建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民居多采用廳房居上,廂房分置兩側,門房與廳房相對,中間則為磚鋪庭院。房高有定數,廳房講究一六數,廂房要講究三八或四九數,門房要講究二七數,相互配合,廳房如是1.6丈,廂房則必須是1.38或1.49丈,門房則要為1.27丈。建筑裝飾,石雕、磚雕、木雕一應俱全。
黨家村建筑歷經幾百年風雨侵襲,自然老化程度逐年加劇,加之后期人為改造,破壞了建筑的原有格局及建筑形式。近年來在村委會的組織下,組織村民對其進行修繕保護,但僅為小修小補。從2007年至2010年,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分別編制了《黨家村古建筑群保護維修工程》一、二期。2011年,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對黨族三門祠堂(東院)、黨族二門西祠堂、黨丕經、黨希琳、黨眷臣、黨天成共6處民居及看家樓進行現狀勘察,編制了《黨家村古建筑群保護修繕工程(三期)》方案。
本次勘察的6座民居,整體平面布局仍為清末時期的建筑格局。因此,本方案的重點是保護院落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根據韓城地區建筑風格、做法和各建筑的不同特點,對文物本體進行修繕。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法》,盡可能使用傳統材料、傳統技術和傳統工藝,設法保護好民居的時代特征,保存更多的歷史信息。通過多種手段保存更多的歷史信息。使其能夠延年益壽。
5、西安城墻永寧門(南門)甕城箭樓建設工程設計
項目名稱:西安城墻永寧門(南門)甕城箭樓建設工程設計
設計單位: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
項目概況:
西安城墻永寧門(南門)作為明城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城市文化地標作用。南門箭樓于民國十五年(1926)被大火焚毀,長期以來缺失甕城箭樓的城防格局問題,日漸受到專家學者的關注。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西安城墻的歷史和防御體系,西安城墻景區管委會委托我院承擔西安城墻南門箭樓建設工程設計方案。
西安城墻永寧門(南門)甕城箭樓建設工程由兩個設計方案組成,方案均是在考證現存東、西、北三門箭樓基礎上所形成。方案一按照傳統形制、工藝、做法及材料進行設計,采用傳統磚木為主的結構形式。方案二以鋼結構為框架的受力體系,外立面與傳統形制一致,內部為大空間形式,其優點是較傳統做法荷載稍輕。兩套方案結構形式不同,但二者建筑形制、規格、體量和外觀相同,并能與現有空間環境相協調。
為體現西安城墻的完整性,加強城墻的保護與展示。國家文物局(【2012】697號)函要求:在原磚木結構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設計方案,通過輕型、可逆和保護性展示的措施,做好永寧門甕城箭樓的保護與展示工作,確保城臺等文物本體的安全。目前,該方案正在進一步補充和完善階段。
6、明長城(陜西段)保護總體規劃
項目名稱:明長城(陜西段)保護總體規劃
設計單位: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
項目概況:
陜西段明長城橫跨陜西省北部延安市的吳旗縣,榆林市的定邊縣、靖邊縣、橫山縣、神木縣、府谷縣和榆陽區,綿延1100多公里,西承寧夏回族自治區,東接內蒙古自治區,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有著不同的建造特征,由大邊長城和二邊長城兩道修建時間有先后、走向基本平行的長城組成,F存遺跡共有四種:墻體、單體建筑、關堡、相關遺存和規模較大的軍事性營堡。
7、新疆吐魯番高昌故城五期保護項目工程設計
項目名稱:新疆吐魯番高昌故城五期保護項目工程設計
設計單位: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
項目概況:
受新疆重點文物保護項目領導小組執行辦公室的委托,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承擔了高昌故城遺址五期保護項目。項目包括:西城墻北段、北城墻西段、東城墻南段、南城墻東段、內城南城墻東段、西南排房遺跡等的6處遺址。2012年7月,我院派專業人員赴現場進行勘察、測繪和取樣工作。2012年10月,項目工作組完成了高昌故城遺址五期保護工程設計方案。
高昌故城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東50千米處的三堡鄉哈拉和卓村,地理坐標為北緯42°50′21″~ 42°51′19″,東經89°30′49″~ 89°32′17″。
高昌故城周邊分布有火焰山、臺藏塔遺址、阿斯塔那墓群、吐峪溝千佛洞、柏孜克里克石窟等等重要的自然和文化遺產。高昌故城作為唐西州州治所在地,成為“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樞紐城市,把橫貫天山南北的絲路南北中三道緊密聯系在一起。
高昌在公元前1世紀~公元13世紀絲綢之路北道上成為連接中原、中亞、歐洲的交通樞紐,是西域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和宗教中心,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實物見證,成為跨國“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遺產點。高昌故城同時也是新疆地區保存規模最大、形制完整的古代城市,其也是敦煌吐魯番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和載體,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1961年,高昌故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本身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藝術和社會價值。
高昌五期保護工程內容包括:(1)西城墻北段;(2)北城墻西段;(3)東城墻南段;(4)南城墻東段;(5)內城南城墻東段;(6)西南排房遺跡。其中城墻類約1464米,遺址類約2210平方米。
鑒于高昌故城遺址的突出價值,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開始以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來指導保護工程的實施,把保護遺址的“真實性”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更加強調價值評估和最少干預的要求。高昌故城遺址五期保護工程的前期勘察由定性分析逐步轉向定量計算,定量計算明確了加固范圍,科學化的減小了對遺址的干預。這是高昌故城遺址五期保護工程較前四期的突破創新。
8、漢中朱鹮閣及主題公園項目工程設計
項目名稱:漢中朱鹮閣及主題公園項目工程設計
監理單位: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
項目概況:
漢中山清水秀、風光秀麗、是世界珍稀動物朱鹮鳥的棲息地,為弘揚漢中的地域特色文化及歷史文化,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修建具有代表漢中地域特色的朱鹮閣及主題公園。
朱鹮閣及主題公園位于漢江北岸。朱鹮閣主體建筑由基座、主樓兩部分組成,總高度69米;總建筑面積1.19萬平方米,仿漢建筑風格。
9、嘉峪關長城保護項目工程監理
項目名稱:嘉峪關長城保護項目工程監理
監理單位: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
項目概況: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是明代長城沿線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為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關”的美譽,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監理中心于2012年5月6日簽訂嘉峪關長城保護工程監理合同,承擔監理項目規模為兩億多元,預計2014年完成。
10、統萬城西南角城臺加固工程
項目名稱:統萬城西南角城臺加固工程
監理單位: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
項目概況:
統萬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南隅墩臺保護加固工程是陜西省大遺址保護重點項目之一。本工程2012年5月30日開工,工程內容有加固西南隅墩臺、回填部分窯洞、保護加固1-3號馬面。
目前已完成西南隅城臺土坯砌筑、裂縫加固;2號馬面加固;部分窯洞回填工作。